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167节(2 / 2)


  “此子或许扑买长庆楼是靠了真金白银,但即将修建的‘山阳-汴京公路’却是空口白牙,以此游说新党,骗取介甫相公的信任,妄图借此机会浑水摸鱼地推出新法。”

  他大喇喇地伸手一指明远:“看,弱冠还未至的小儿,如何就能筹出60万贯的巨款,如何能修得出二十多里的‘公路’,须知,他所说的那‘公路’,可是数丈宽,可以四车至六车并行的大路!”

  唐坰此刻又恢复了他“吵架王”的气势,岂料明远突然微笑着一摆手,道:“对不住,可我也真的没有说过要出60万贯啊!”

  “什么?”

  唐坰脑门上顿时全都是问号。

  明远向座上陈绎拱拱手道:“大人或许听说过,前些日子,我已与汴京城中的不少商户订立契约,共同出资,营建这条‘公路’。”

  “我认购了10万贯,开封府也查验过账目,我确实已经缴足了10万贯的资金了。”

  陈绎却并不知道这些,连忙转头,叫了一名下属官吏询问,问了好一会儿,终于点了点头——

  明远说的没错。

  他打从一开始,就没有想着自己完全承担这条公路的修建。

  虽然可以让他一次性花出去60万贯,但是现在明远的目标已经上升至1000万贯,10万和60万,对明远来说其实是同一个量级的花销。

  他想要借此机会,尝试一把“集资修路”的新方式。

  因此,明远通过各种门路,邀请汴京城的大商户入股,大家一起集资,修筑这条山阳到汴京的道路。

  消息一旦传出去,两日之内,各家就已经将50万的认购款认满了。

  汴京城的大商户愿意出资的不在少数,其中不乏消息灵通的皇亲国戚,曹家、高家、贺家……甚至还有宗室。

  这几家都是在宫中有人脉,消息最灵通的,晓得官家已经点了头,这条“山阳-汴京”公路可以尝试“收费”模式。

  ——这不就是朝廷点头了可以用来赚钱的生意吗?

  这下谁家还会矜持?

  再者,明远在“集资”时,公布了一份极其详细的“预算”。

  他已有在山阳镇附近修路的经验,每一里路需要花多少人工、多少材料,全都有经过验证的数字支持。

  史尚凭借以前做房地产经纪的经验,为明远打听到了山阳镇一路到汴京城的地价,并加上了10%作为收购的“预算”。

  此外,明远也测算了所有从山阳镇走汴河水路运入汴京的货物总量,并做了分流二分之一和分流三分之一的情景测试,计算出这条公路上每年的货物吞吐量和能够获得的收益。

  据前来“集资”的各家大商户评价,他们普遍认为明远设计的两个情景略有低估。各家都对这条“高等级公路”的前景非常看好,认为运量会有爆发式的增长,因此无不认为现在有机会“出资”,应当是捡了一个便宜。

  明远原本的打算是自己出20万贯,余下的人家分40万贯。

  无奈各家认购实在太踊跃,比别家认少了的便奋力抗议,甚至发生争吵。

  明远:得,为了息事宁人,咱把自己的份额让出来吧?

  就这么着,他最终只出了十万贯。

  整个“集资”过程,各方约定了到开封府订立契约,甚至连出资都由开封府查验,确定各家拿出了真金白银才行。

  开封府尹陈绎未必会亲自过问此事,但也只要问一问属下官吏便知。

  此刻唐坰却还没完:“10万贯——”

  他似乎是指,明远这次到底还是拿出了10万贯的。

  坐在上首的开封府尹陈绎实在是忍不住,伸手扶额,说:“唐御史,您就少说两句吧!”

  区区10万贯,明远现在自己在汴京名下的产业那么多,随便拢一拢,就能凑出10万贯来,根本不需要上杭州去向老爹求援。

  看陈绎的脸色,似乎在说:唐御史,别再矫情啦,再矫情,就要丢人啦!

  第152章 千万贯【加更】

  “山阳-汴京公路”项目, 是明远第一次尝试“集资”,没想到竟会这样成功。

  虽然“公路收费法”未能马上得到通过,但他首倡的这条公路得到了官家赵顼的背书, 立即吸引了实力强大的豪族若干家。

  大家都不是吃素的,各方利益牵扯, 相互制约。

  明远这个小虾米也就不担心自己的利益会被哪一家轻而易举地吞掉。

  这样就算他少花出去50万贯, 也心安理得。

  同时,明远也没有想到,自己在开封府内堂能够如此干净利落地干掉京城鼎鼎有名的“吵架王”唐坰。

  唐坰离开开封府时, 垂头丧气, 如同一只斗败了的公鸡。

  他没忘了转头瞪一眼明远,流露出“小子,可别再让把柄落我手里”的神色。

  要不是因为明远确实有“资产来源不明”的情况,不想就此事深究, 他估计会反告唐坰一个“毁谤”——这又不是御史台, 就算是御史, 也不能凭空诬告。

  明远望着唐坰离去的背影, 心里叹息:这也是王安石看人不准的例证之一。

  新党急切之间, 提拔了好多表面支持, 但实际上心术不正之辈。长此以往,只会令党争火上浇油,而新党的名声越来越坏。

  但话说回来, 王安石这也是无奈之举。

  朝中有名有地位的大臣多是旧党,主张“祖宗之法”不能改变。王安石便只能从年轻官吏中提拔能够锐意进取之人。提拔时对他们的业务能力更加看重, 人品方面则在权衡之下, 标准略略有所放松。

  明远叹息:新党唯今之计, 就只有盼着新法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, 才能为自己争取政治生命,将变法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