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187节(2 / 2)


  “当然可以!”

  明远还是那个大方的态度。

  那管事刚要回去招呼访客,明远多嘴问了一句:“来人说了姓名吗?”

  “说是杭州人姓沈。”

  明远听见这个称呼突然跳了起来——杭州人姓沈?

  “走,我和你一起去见那位去。”

  明远足下生风,急不可耐地穿过自家的厅堂,拐一个弯,就到了隔壁的刻印坊。

  他很清楚地记得,当初毕昇的孙子毕文显,曾经提到过,有一个年轻人曾向毕昇详细打听过活字印刷术的具体内容。

  问起那名年轻人是谁,毕文显只说“杭州人姓沈”——

  于是明远脚下又快了几分。

  很快,他就来到刻印坊用来招呼客户的那座小厅里。

  只见来人身穿粗麻布制成的衣衫,腰间围着一条土白色的腰带。这副打扮,应当是还未出孝期。

  来人听见脚步,转过身来,见到明远年轻的面庞,免不了地有些吃惊。

  作为一位管事需要去请示的东家,明远实在是太年轻了。

  来人四十来岁年纪,国字脸,相貌堂堂,颏下蓄着一小把胡须。见到明远,尽管惊讶,还是拱起双手见礼,自报家门道:“在下钱塘沈括。”

  明远尽管多多少少有些心理准备,还是没能忍住,蹦出一句:“你……你就是沈括?”

  沈括:……?

  明远赶紧找补:“久仰沈兄大名,小弟姓明名远,京兆府人士。”

  沈括的表情还是有点不自然,这位很明显不太自信,应当是在扪心自问:我什么时候这么有名了?……我真的这么有名吗?

  明远想了想,问:“阁下可识得苏子瞻苏公?”

  苏轼那天提到,他有一位友人居于杭州,但在孝期之中,不便饮宴,因此没有马上介绍给明远认识。现在明远看见了沈括的穿着,才想起来:苏轼说的那位朋友,可能就是沈括,所以开口试一试。

  果然,沈括一听苏轼的名字,脸上的表情放松,似乎在说:哦,苏轼啊,那没事了。

  “沈兄今日来,是想看看我这间刻印坊?”

  明远开口询问。

  沈括脸上有点红,开口道:“不请自来,唐突勿怪。我实是被这些日子里的《杭州日报》所吸引,才想起,到印制这些日报的刻印坊来看一看……”

  原来沈括居家守孝,闲来无事,便留意到了近两日在城中流通的《杭州日报》。

  先是市政工程——杭州城内各处安了路灯。主持工程的还是沈括的好友苏轼,这份报纸顿时吸引了沈括的眼光。

  但他立即生出一项疑问:这杭州城内的路灯安装,不过是几天前的事,怎么这么快就被刊载于这“报纸”之上了呢?

  制一副用来印刷的雕版,应该没那么快吧!

  偏偏这报纸的印制质量还很好,报上的每个字都不大,但是边缘清晰,无笔划粘连,得是技术相当高超的雕版匠人,忙乎个好几天,才能办到。

  沈括开始对《杭州日报》上心——直到出了高丽使臣的事。

  高丽使臣唆使押伴,在杭州驿作威作福,被正义士子秦观当街训斥,又立即被杭州通判苏轼言辞警告。

  这件事第二天就见报了。

  当看见《杭州日报》上刊载着“昨日杭州驿前”的文字,沈括当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
  这么快!

  所以他基本可以确定,这绝不可能是雕版刻印。

  唯有他年少时,曾经见过的一位姓毕的雕版匠人所独创的“活字印刷术”可以办到这一点。

  但是,自从那位毕姓匠人离世,沈括就再也没有见过这种印刷术了。

  明远听见沈括提起《杭州日报》,心里也有些得意。

  如今《杭州日报》的办报宗旨已经与在汴京时不太一样了。

  当初在汴京时,因为考虑到汴京是政治中心,而《汴梁日报》是初办,没有多少经验,所以起步时都是以刊登实用信息和打广告为主。

  到了后期,开始加入一些对瓦子的节目,正店与脚店的食物进行评测的“探店”报道,偶尔会加入一些娱乐八卦。

  《汴梁日报》从未涉及任何时事与政治的内容。

  这也许就是为什么《汴梁日报》没有受到开封府的监管与约束。

  但是在杭州,明远开始做出尝试,在报纸上刊登时事新闻——虽然都是对事实的报道,几乎不带任何倾向性。但是这报纸的“舆论导向”功能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。

  市政“路灯”推出后,曾亲自考察路灯放置地点的苏轼,被杭州市民们一致称赞。

  而那些高丽使臣和他们身边的押伴,当然也收获了一边倒的骂声。

  但明远万万没想,竟会将沈括引来他的刻印坊。

  他这是什么运气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