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5章(2 / 2)


  圣人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,怜悯世人之无知无明,以无为之德,拯救人心之偏,复其本性之明。圣人不以己之善信之德独异于人,不行有作有为之善显露于世,而是以其无为盛德的巨大感应力,在神不知鬼不觉中,使不善不信者改恶从善;使他们在无欲无为、不知不识中,浑然复还其固有天德。其感应之妙,丝毫不爽,世人难以知晓。

  上好善,民自善;上好信,民必信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圣人以一心观众心,以一理通万理。天下虽大,归之一诚;百姓虽广,通之一理;万事虽繁,共之一心。世间之人,贤奸忠伪,良莠不齐,而圣人大公无私,一视同仁,开诚布公,推心置腹,浑天下之善恶美丑为一理,犹如阳光之普照万物一样,没有厚此薄彼之分。故圣人无为之德的感化力无穷无尽,民虽日益迁善而不知,其存神之妙,岂非世间那些劝善劝忠,演说示义之行善者所能及。故曰“怵怵矣为天下浑其心”。

  【百姓皆注其耳目,圣人皆孩子。】

  观此二句,深知圣人浑其百姓之妙义,关爱天下百姓之慈悲。百姓既沐浴圣德之化,性之善已复,心之信已全。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,百姓亦浑浑然。百姓受圣人大德之感化,以圣人之心为心,效法圣人之德。见圣人之善,百姓亦从而善之;耳闻圣人之信,百姓亦从而信之,此即“百姓皆注其耳目”之义。

  百姓感知圣人之德,便以圣人为楷模,效法圣人善信之德。世人注重耳之所闻,目之所见。只知显,不知隐;只知有为,不知无为。这是世人认知的极大局限性,故容易陷入一偏。圣人惟恐百姓多用耳目之见,或流于着相之蔽,或迁于耳目之私,终而落入后天。从而使本性之善,本心之信,所知不全,所得不真,得而复失。是以圣人似慈母对待孩子一般,关怀备至,操心无限。

  “圣人皆孩子”,是说天下之圣人待民之心如慈母,无论其善恶,皆遇之以慈,待之以厚。对不善不信者,圣人皆善而信之。知其人心之无常变化,犹如己之心病。圣人能以善善而弃不善,能以信信而弃不信,此即所谓“常善救人,故不弃人”也。

  圣人爱民如子,抚之如婴儿一般,含辛茹(ru吃)苦,精心护养。含在嘴里怕化了,捧在手上怕摔了。所谓“皆孩子”,即赤子之性,先天本心,似愚如昏,无善无恶,不动后天私念,智虑之心不起,全是一片天然流露。虽有耳目,却无欲无为,不有耳目之用,亦无耳目之欲。“圣人皆孩子”即此义。

  圣人德化万民之心,正是使民正其先天赤子之性,复其先天本心状态,保全其太朴之气。使善者归于上善,使不善者从于善;使信者更信,使不信者同归于信。使天下皆复还于朴,圣人与百姓浑同一心,天下浑然一德,则天下归道矣。

  修真人切莫自私自利,当效法圣人的菩萨心肠,多帮助世人。当你付出爱心慈怀时,此心即是慈心善性。久而行之,此心即通,此性无阻,就会得到“大喜”的果实。人心变化多端,一善念可得福果,一恶念即得恶果。人心就像一个“魔术师”,可以将自己的面貌身形随心变化,要变“魔”或“佛”,都是随心所造。走什么路,变什么法,全在一念之间。变好变坏,变善变恶,变佛变魔,全由自己亲手所造,岂可不慎乎?

  【本章说解】

  此章经旨,是言圣人以其善德信德,忘善恶之分别,尽己尽人,教化世人立信复善,拯救世人心性返归大道的慈悲心肠。

  继天立极者莫非道,代天宣化者莫非德。有道必有理,有德必有善。德善在太极未分之前,存于无名之始;在太极既判之后,流行于天地之间。天地万物各具此理,有无空色各得此善。假使圣人不行教化,天下之大本不立,人心私欲难除,使性中之真善,变为不善;欲情欺诈必横生,使性中之真信,变为不信。是故圣人行道于天下,天下无不依道而行,圣人之德明天下,众生之性皆化为善信,天下百姓由此而无不善、无不信。

  圣人之心如中天日月,无所不照;圣人之德如天地之元气,无所不生。以此观之,万民之性同其善,万民之心同其信,天下万民如一人,万民之心即一心。

  仁义礼智之德的根基在于信,皆源于这个特殊之信(心)。此信(心)内含五行之气,但无五行之质;暗藏于五行之中,但又不落于五行之中。它源于父母未生之前,但可以现于既生之后;它虽然寂然不动,但可以感而遂通,所以“信”能主宰仁义礼智这四德。这个“信”又有“心”的名称,此信不完全是常人所说之信。做人要讲忠信诚实,言而有信。古有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;“君子一言,驷马难追”;“人无诚信,不如狗畜”等论,皆是讲做人的基本诚信。

  修真所讲之“信”德,不仅是儒家所说的做人诚信,而是更深层次的一种阴阳合一,二土(即中央五戊土与十己土)合圭,毫无后天杂质的真实无妄之真信。又可称之为灵信、玄信、德信、善信。

  所谓“真信”者,就是真实无妄,毫无杂质,含有“妙有”。它是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仁义礼智四大上德的基本元素,皆包容其中。五德的根本元素源自于“信”,而又归综于此信。“信”是统驭其它四德的君主,可使散居于四边的仁义礼智,归于中央一信。此一信即一心、一中,也就是天地之根,性命之本源。

  “信为道源功德母”,离“信”(心)不言道。修真者的最高境界,就是后天复返先天,先天层层返修复归,归于混沌,归于一中。再依次继续逆化至太始、太素、太初、太易,终而归于太虚本源,亦即复归至自然大“信”场之中。

  “信”又是一种高能道性物质,以气态广泛存在于宇宙空间,渗透在每个分子、原子、粒子的结构中。代表着大道“形而上为炁”的特征,它是一切物质分离、增长、变化的根本契机。掌握并具足了“信”的道性物质,就能整体把握万事万物演绎变化的总规律。

  经中以“圣人”喻心,以“天下”喻身。圣人修身,不外乎元神元气。修真者在未成道前,既有元神,也有识神;既有元炁,也有凡气。元神常被识神遮蔽,如明镜被尘垢久封,不擦洗岂能圆明?元炁被凡气淹没,犹如白衣被油污所染,不洗涤岂能还原?若生一躁心,一起恶念,识神必增气势,反而欺压元神,欲求复性则难。若妄欲乱动,七情泛起,凡气必盛,真炁受损,欲求复命亦难。圣人治天下,不论善恶诚伪,盖以仁慈忠厚之心待之;一团天真,浑然在抱。此即是虚,此即是道。虚能生神,道能生气。心若不虚,已先失道,神与气岂可长存?修身治世,本是一道,理无二理,知治世即知治身,明外因即明内理。故以此理喻之。学人用功,当谨守真常,善养虚无,则元神元炁,自常来归。若稍起一欲念,动一凡气,恐修学难进。愿共慎之戒之!

  生死章第五十

  【出生入死,】

  “出生入死”,天地生万物,虽然千变万化,无有穷尽,而其道不外乎一阴一阳,盈虚消长,进退存亡而已。其间也不外乎太极理气的流行而已。“出”者,出其机窍也;“入”者,入其机窍也。出其机窍者则生,入其机窍者则死。譬如每年春分之后,三阳开泰,风和日丽,万物则生。至秋分以后,阴气渐盛,天气渐凉,霜雪即降,万物则死。万物之出入,在卯酉之门,此门是天地阖辟之机,出入之窍。卯为生之窍,酉为死之窍。

  “出生入死”之意,是说天下万物,出则为生,入则为死。出是由无而至有,入是由有而归于无。庄子曰:“万物皆出于机,入于机。”又曰:“其出不诉,其入不讵(ju)”,“有乎出,有乎入。皆以出为生,以入为死。”此乃天地万物生命出生入死的普遍规律。

  太极之元炁,无声无臭,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,发为五行,散为万物,顺而生之,源源不绝。逆而用之,滴滴归宗。生就意味着死,死又孕育着生。死者即静,生者又动。天地这种造化相因之道,自古至今,从不改易。生死交替,新陈代谢,才有万物的生生不息。如果万物有生而无死,芸芸万物充塞乾坤,天地不仅难以置容,也必难蓄生育之机。因此,消(消除;消灭)者息(滋息;生长)之,盈者虚之,才存有生之理。

  人若能知生生之厚,即在此消息盈虚之中,于是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于杀机中觅生机,在死里求生气。行春夏秋冬之令,含生长收藏之功。顺守逆施,天地生化万类,而成万年不蔽之天如此;人身返本还原,以求长生久视,亦是由此。惟有善摄生之人,用阴阳颠倒之法,造化逆施之方——下而上之,往而返之,静观自在,动候阳生。急推斗柄,慢守药炉,返乎太极,复乎至诚,出有入无,亘古历今,同乎日月,合乎乾坤。

  人与物的生死都是一样。其机窍之妙,在天地为阴阳之动静;在男女为性情之出入。所以,物之生死于阴阳之动静;人之生死于性情之出入。人之出生,是由父母之情之相媾,精血之合和,才使人身孕育生成;人之入死,是由于七情六欲的频动,精气神逐渐损耗,使人身由青壮走向衰老而死亡。由此可知,人的生死“出入”,“出”者,是出于情欲之机窍,“入”者,也是入于情欲之机窍。出之则生,入之则死。故为“生之户,死之门,天地根”。

  人之生犹如昼夜。昼夜循环,运行不息,犹如人的生死轮转,迭嬗(dishn轮流更替)不已。但其中的屈伸往来,亦是阴阳动静的对立两面,毫无差忒。人身即是一太极,有阴有阳,有性有命,是一炁合三之体,禀天地之精气神而生,精气神分离即是死。人能克制七情六欲,魂定魄定,阴阳平衡,故为生。七情泛滥,六贼猖狂,劳心损神,阴盛阳衰,终而气散神离,故为死。情欲之出入,皆有其机窍。排遣情欲而出者则生,引导情欲而入者则死。故曰“出生入死”。

  人能全其本来之天性,养此固有之真心,截然脱离于情欲之中,超然于情欲之外。则身中之万神自然守舍,性中之至理自然常存,命中之元炁自然充盈。视听言动,自会有归根复命之妙;待人接物,自然有致虚养静之功;行住坐卧,自然有元炁交通升华之窍。此便是“出生”之窍,性命“常生”之门。倘若迷于红尘,将真心妙性锁入情欲的牢笼之中,心不清,性不静,自招万物欲心侵害。情不除,欲不去,自引六贼入室妄作乱,则私欲的机关横起,妄动之窍妙傍生。如此自我作践,性必随缘而迁转,心必逐物而失真,生机灭而死机现,此便是入死之窍,死我之门。

  生死乃人之常。唯圣人动静如一,喜怒不生,性如太虚一般,空空洞洞,心与天地一样,浑浑沌沌,阴阳不能改易,五行不能变迁,超然于万物之表,卓然不受情欲之害,所以有大受用,不再轮回,不有生死,得大自在。

  天道好生,万物皆有相生相克之理。人若能心存好生之德,则必长生;若多行暴逆,则必死亡,修道之理尽在其中。合道则生,失道则亡,此乃天地不变之法则。前人云:“学道要知生死事,不知生死莫求仙。能知生处方知死,去往无拘任自然。”

  【生之徒,十有三,】

  “徒”者,类也。“生之徒十有三”,此言“十”为天地全数,“三”为三阴三阳。人禀乾三阳而生,遇坤三阴而死。皆是一阴一阳,屈伸往来,循环相因之理。非阴到人成阳,非死无以为生。人之生在于得天理之德,具太和之气;人之死在于纵情肆欲,理灭德丧。顺阴阳而生者,太极浑然在抱,两仪真炁流行;逆造化而生死者,皆本元之炁丧失,后天之阴邪太重。“十有三”,十者全数,即道之包罗天地。三者,天一生水,地二成火,天一地二,合水火之数为三。

  “生之徒十有三”,是说生之门不只一个,共有十三类,皆有生我之机窍。所谓“十有三”,是指人的七情六欲而言,七情加六欲,合为十三数。“十三”又指人体之九窍四关。“九窍”即两目、两耳、两鼻、口、前阴、后阴。“四关”即四肢之关窍穴。喜怒哀惧爱恶欲为“七情”,眼耳鼻舌身意各有所欲,是为“六欲”。性本清静,心本灵明,由于后天色物之引诱,使性生情,心生欲,情欲流于不正,反招其害性乱心之祸。

  万物皆是顺天地阴阳之常,得阳气之三而生。三为生数,为阳数。在易为内卦三爻全阳的泰卦,意味着天地阳气已升,万物开始生发吐芽。以十二地支阴阳运转的时序而言,亥子时为阴阳交会,一阳始生;至寅时三阳已立,万物滋生,从卯门而出。此即“生之徒十有三”。

  人若能去欲除情,守真断妄,性明心静,这“十三”类情欲,即可化为清静无为之道,化为正知灼见的众妙之门,转为纯清真一之理。若将七情六欲比喻为十三层地狱之门,人若求生,则必须从这十三门中一层一层跳将出去,才能逐渐解脱,心身才能轻快。若稍有染惹,必然被鬼门缚住手脚,身心坠(zhui)累,未有不掉入深渊底层者。此即是“生之徒,十有三”之义。

  《易经·系辞》指出:“仰以观天文,俯以察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形状。”道家的“三才”论认为,天、人、地三种物质,只有人居中,是半阴半阳之物。天属纯阳,地属纯阴。人至十六岁开始损耗半阳中乾卦的一道道阳爻,阳爻破损,阳气耗尽,其半阳变为半阴,双阴合成纯阴坤卦,人体性命即分离而死亡。

  上士闻道勤修实炼,将半阳中破损之爻,修复返补成阳爻,复归至半阴半阳状态;再将另一半坤卦的道道阴爻,复归为阳爻。至此则完成纯阳之体,与天道合,变为全真,可与日月长存。此即传统所说:“顺为鬼,逆为仙,机关窍妙卦爻间”。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“起死回生”之路。

  经中指出“生死之门户”,正是教人去情忘欲,知此出入之机,不起求生入死之妄念,不作轻生徇死之事,如此死门不有,生门常开,天长地久,可与天地同春。人生的来去因缘,旅途归宿的规律,生老病死的因由,命运沉浮的根蒂,荣辱顺逆等等来龙去脉,皆在自然法则的全息因果规律之中。导致人死亡的根本原因,除情欲妄动害命之外,作为修真者,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关,就是清除本因之业。只有无因无尘,才能问鼎大道;只有无挂无碍,才能归根复命,长生久视。

  【死之徒,十有三,】

  神离气散谓之“死”。“死之徒,十有三”,是指七情六欲。七情六欲皆起生于一心,统之于一心,制之也在于一心。逆修者,则可关门捉贼,闭门灭鬼,剿(jio)其老巢,清其阴魔,断其轮回种子,后天复返先天,此便是生之门。如若纵欲,顺人道而行,则是开门揖盗,引狼入室。认阴魔作主人,自我作践,造恶作业,甘作轮回种子。此便是死我之户。所以,生死出入之机,完全在此顺逆颠倒之中,在于各人如何持养。

  生之徒为取生之道,死之徒为取死之道,二者统言天地间人物生死的常道之理。人生于天地间,往往舍弃其取生之道,而妄取死之道,这是人不能全生的通弊也。世间之理,从来都是“贪生而不生”。人若贪生之厚,只图享受,不重道德,只重物质,轻忽精神,其结果必然是求生反而无生之地。自贵之人伤内,劳贱之人伤外,强暴之人不能寿终正寝,此皆是取死之徒。

  道家认为:天下一切生于心,亦死于心。天堂地狱由心造,生死祸福由心召。病皆由心生,亦必由心治。心是天地人万物之主宰,是生杀的总枢。道家特别重视生之道,其理法皆是延缓或杜绝死之途。主张养生先养于内,养命先养性,修身先修德,治病先治心。性命双修,再造心身,颠倒为用,德道双成,直趋长生久视之道。

  生之徒为取生之道,死之徒为取死之道,二者统言天地间人物生死的常道之理。人生于天地间,往往舍弃其取生之道,而妄取死之道,这是人不能全生的通弊也。人与物一样,自有生以后,后天智识逐渐开启,好恶心生,贪物欲,事繁多,因之竭精耗神,促龄丧命。所谓动之死地者,亦是十中有三,是因为生之数不敌死之数,阴之机多于阳之机,造化生生之机的理气枯竭,故入于死之徒。

  “死之徒十有三”者,生出卯门,死入酉门。“酉”为十二地支的倒数第三位,是阴气已盛,阳气已衰。太极阴阳图已是纯阴一片,犹如下弦之月;又如灯油耗尽,将之熄灭,故归入死地。

  人往往求生而却落入死地,皆是因七情六欲过盛,败丧了自己的真心,毁灭了自己的生路。人多不知情欲之起,所产生之毒素害人身心,有甚于虎狼;情欲之害,无异于自杀。倘若任情纵欲,随欲迁转,终日竟夜,以情欲为快意;动静行藏,以情欲为满足。沉迷日久,险到临头而不觉,麻木地深浸于死我之途。

  十三徒之害,只因自己贪染其中,所以人事失中,天理灭绝,私意甚浓,德性被蔽;四相不觉,终而败弊;五衰不觉,终而变态。周身内外死气凝结,五脏六腑阴魔当政,渐至于死地。此非天之所使,而是人自造死门,自入于死地矣。

  【人之生,动之死地者,亦十有三。】

  “人之生,动之死地者,亦十有三”,天有好生之德,赋予万物以生命。地有厚载之德,养育万物生命。故天地能长久,生养万物而不息。青山之所以长在,细水之所以长流,树木之所以长立,皆因大公无私,奉献了自己的生命,利益于万物众生之故。人为万物之灵,怎奈却不如物命?盖因人心有“十三”之损,所以命短早亡。人若能心存好生之德,则必能长生。人与万物皆有惜命求生之心。蚂蚁虽小,落水后亦要奋力上岸以求生。人命更是关天,岂能不珍惜爱生?

  人虽惜生,却不知惜生之理。往往弄巧成拙,适得其反,厚生反而害生,执生反而难生。

  所谓“动之死地者”,就是“贪生而不生”之意。凡事都要适中,不过不及,方合自然生生之道。贪生欲望过强之人,怕死之心常动,求生之心过强,反而形成心理压力,造成精气神耗损,体内阴阳失衡,导致疾病丛生。视听言动,念念不离于生,执生不放,怕死心动,这就是“动之死地”。本为求生,反丧其生,本想离死,反而入死。事与愿违,画蛇添足。皆因违背生之道,过甚执生之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