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章(1 / 2)





  “听说是二夫人求到老夫人那里说姑娘快十三岁,到了议亲的年龄,任由姑娘呆在山里以后怎么说婆家呀。”夏墨一口气说完,不由得暗叹,她在山里呆的都变得粗野什么都敢说。

  梁希宜好笑的盯着她,道:“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,夏墨姐姐,你也十六了吧。这次如此尽心的帮我收拾箱笼,归心似箭呢。”

  夏墨一怔,红着脸佯怒的说:“奴婢可当不起姑娘一句姐姐,只求姑娘大恩大德,帮……呸,莫再提这种事情了。”

  梁希宜点了点头,倒是没有再为难她,说:“我倒是觉得山里的日子过的清闲,其实女孩家只要娘亲帮我备好丰厚的嫁妆,别说十三,过了十八也有人要的。”

  “哎呦我的小祖宗,你又在乱想什么呢。”一名身穿绿色长袄的婆子掀起厚重的链子搓了下手,念叨着:“夏墨,你都跟姑娘胡说八道些什么了,怎么引得姑娘说话这么轻浮张狂。”

  梁希宜眉眼一挑,说:“嬷嬷来了都不做声,在门外偷听我们闲话家常。”

  杨嬷嬷是二夫人奶娘,平日里把三姑娘捧在手心里宠着,二夫人确实是最疼爱三姑娘,连自己的心腹嬷嬷都送进山了。梁希宜清醒后一直是杨嬷嬷和夏墨近身侍奉,四年下来,她完全把他们当成最亲近的人,说话一直没大没小,不分主仆。

  “我的姑娘,日后莫要当着别人面前提什么嫁妆,婚事,否则老奴真是没脸见二夫人。”五年前离开京城的时候明明是文文静静的小姑娘,现在快成野丫头了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教坏了姑娘。

  梁希宜眨了眨眼睛,笑着说:“嬷嬷放心,希宜自有分寸。”

  杨嬷嬷满脸笑意的看着眼前高挑靓丽的女孩,他们家的三姑娘这两年真是长大了呢。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

  ☆、祖父

  傍晚时,梁希宜早早催促厨房准备晚饭,她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衫,大大方方的走出院子。夏墨跟在身后,小声说:“大院的梁三说老爷心情不太好,许管事和李管事都遭殃了。”

  粱希宜哦了一声,目光皎洁的望着一脸平静的夏墨,说:“我看你和梁三关系倒是不错哦。”

  夏墨一愣,双手不知道放在哪里,慌乱的说:“小姐,您,您误会了。”

  粱希宜安抚的握住了她的手,轻轻的说:“我那天可是听见小丫头议论梁三待你不同其他人,才随便问下,如果你不愿意就算了。我还不是趁着这最后的轻松日子放肆些。”她转身走了两步,又回头望着夏墨,嘴角上扬:“好了嘛,我知道你看不上梁三就是了,他虽然没了子嗣,毕竟是个鳏夫,我到时候会叮嘱杨嬷嬷绝对不能把你配给他。”

  “啊,也不……哎呀!小姐你怎么这样嘛……”

  夏墨望着扬长而去的粱希宜无奈的跺了两下脚,说起他们家三姑娘,有时候成熟稳重的好像历经沧桑之人,有时候却幼稚的像个孩子,说话肆无忌惮,想干什么就必须干什么。真不知道回到定国公府后,二夫人会不会怪他们这些人没看管好姑娘。

  三姑娘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国公爷要负全责。天元四十一年,国公爷入住东华山一年后不肯回京,老夫人拿三姑娘的教养问题作为理由让国公爷回京,国公爷一气之下送走三姑娘却遇到雪崩,不由得心生愧疚,从此亲自教养三姑娘。定国公夫人刘氏是威武侯九房的嫡出小姐,从小娇生惯养,性格跋扈,但是身体不错,进门后连生三子。

  定国公的大儿子现任太仆寺少卿,是正四品闲差。妻子子嗣艰难,快四十岁的人了连个嫡子都没有,只有两个嫡出女儿,庶子倒有三个。二儿子梁思远,整日走马观花,是京城著名纨绔子弟之一,无官无俸,过着啃老的日子。但是他娶了个旺子的老婆徐氏。

  二夫人徐氏出身武将家庭,原本不配和定国公府结亲,但是梁思远烂名远杨又不能袭爵,再加上大儿媳妇身体太弱,再给二儿子结亲的时候便最看重女儿家的身体情况。最后决定将就娶四品武将家女儿徐氏了。后来每次提起这门亲事,定国公都忍不住和大家吹嘘一番自己的先见之明。

  徐氏此女,身子骨极其硬朗,入门后连生两子,第三胎是双胞胎。如今二十多年过去,先后给二老爷孕育六个嫡出儿子和两个嫡出女儿,虽然二老爷在家里不受重视,却沾了儿子的光,整个国公的未来可以说全部系于二房。二房大少爷师承鲁山学院,明年入场参加礼闱,二少爷去年也中了举人,打算再等一届也会下场参加会试。

  三儿子梁思治让国公爷又气又爱,他十六岁考上进士,可谓极其大才者。老太爷曾以为看到振兴家族的希望,却不想爱读书的人多少有些执拗,自从在春香楼遇到了香末姑娘,梁思治感谢老天让他遇到生命里的真爱,执意休妻不说,连翰林院编修的差事都不干了。三夫人娘家是言官,专门挑官员错处,女儿在定国公府里受了欺负,基本上是往死里诉讼梁思治,连后宫都在议论此事。太后听说后大怒,认为梁思治为了一个青楼女子,对待妻子和良妾如此苛刻,未免性子太过凉薄,实乃不是贤臣备选,这句话基本断了三老爷的官途,别想再被起复了。

  定国公爷察觉出朝廷风向有问题要将梁思治从族谱除名,断绝父子关系,省的被人利用,却遭到了老夫人强烈反对。一时间定国公府乱成了一锅粥,又有人谏言,如此公府,岂配爵位罔替之恩,老公爷立刻做出决断连夜离京躲到山里,生怕被太后叫入宫里谈论爵位一事。

  梁希宜对于国公爷的疼爱顺水推舟,越发乖巧懂事,老太爷在山里本来寂寞,见孙女又是如此品德,不由得起了教导之心,四年来,梁希宜和国公爷一对祖孙倒是相处融洽。

  梁希宜在上房没找到祖父,转身走向书房,不曾想人还未到,就听到里面老爷子不间断的咳嗽和怒吼的声音。

  “你回去问问刘氏,她是想让定国公的爵位在我身上丢了吗?”定国公梁佐右手捂着胸口,左手拳头里攥着一张信纸。粱希宜一进门便看到此等场景,柔声道:“祖父怎么了,我从老远就听到您发火的声音,别再气坏了身子。”

  定国公见孙女进屋,欲言又止,许管事和李管事低垂着头,大气不敢喘一声。

  粱希宜倒了杯茶,递给祖父,道:“祖父,先歇歇火,他们不懂事,又是家仆,主子说什么便是什么,也不曾知道信中内容是什么,更不敢违背主子的意思不送信,您和他们生气也无济于事。”

  定国公大口喘了几口气,几度想开口,又觉得这种话和孩子说不太合适。

  粱希宜考虑到他的顾虑,给两位管事使了一个眼神,令他们退下,自己上前拿过祖父信函,没有看什么直接放在桌上,说:“祖父,如果是因为小叔叔的事情,您在这里发火有什么用呢,小心气坏了自己的身子,更没人可以教训小叔叔了。”

  “哼,那个逆子。”

  粱希宜一怔,因为祖父不提,她自然不可能主动读信,只是暗想这年头能让祖父生这么大的气的事情唯一一件,果然还是因为小叔叔。

  “你祖母年纪大了,脑子越发糊涂了。”定国公欲言又止,孙女毕竟才十三岁,虽然平日里一老一小无事不谈,但是涉及儿子和青楼女子的龌龊事情,他一个大老爷们还是说不出口。

  粱希宜懒得管三叔的事情,却不忍心看祖父因为这件事情生气,宽慰道:“祖父,既然如此,那我们不回京城了,让小叔叔继续反省吧。”

  定国公一听,刚要赌气似的附和点头,又急忙住口。他目光复杂的看着梁希宜,三丫头确实到议亲的年龄,如果陪着他一个老头继续在山里住着,着实耽误了!更何况他们家阿悠这么乖巧喜人,却无人知晓,他必须回去,而且要全程把关参与。

  “祖父……”粱希走上前,将书桌上凌乱的纸笔重新码放整齐,声音轻轻柔柔却有一股让人平静的力量,低声说:“祖父可是怕小叔叔的事情会影响到定国公爵位的问题?”

  梁佐微微一怔,点了点头,叹气的说:“连你一个小姑娘都能想到的事情,他那么大的人了竟然会不懂,这书都读到哪里去了,还有你祖母……真是越老越糊涂。”

  “祖父,既然他们都不懂,您干嘛不直接说呢?”在粱希宜看来,一家人本应该一条心,很多东西不如说开了比较好。

  “你让我和谁直接说呢?那不讲理的老妇人?还是现在宁肯和我断绝父子关系也要娶青楼女子为妻子的不孝子?”梁佐摇了摇头,说:“孩子,你的小叔叔如今彻底魔怔了,我估计他也是受人挑唆,但是不管如何,事实就是他依然故我,我倒是不怕他自生自灭,只是你祖母却是宁可舍了命也不同意将你三叔的名字从族谱划掉。什么定国公的爵位,反正是你大伯父继承的,她一个将入土的人才无所谓呢。”

  粱希宜皱眉,她倒是听杨嬷嬷提起过祖母是个执拗的人,有时候只图一时之快,对名利看的极其淡薄,倒是特别在乎自己的小儿子。可是大伯父和爹也是她亲生的,怎么能这么偏心。

  “哎,娶妻当娶贤,我娶了个不知轻重的悍妇,生了三个不知轻重的傻儿子,还好你娘虽然也很厉害,却不是没眼色的主,你爹虽然不成材,你三个哥哥倒是个好的,两个都考上了举人,老三也准备回祖家准备乡试了。”

  粱希宜欣慰一笑,对于一个女人,再也没有比嫡亲兄弟有出息更让人高兴的事情,不由得劝慰他说:“既然祖父也知道哥哥们争气,干嘛还和小叔叔置气呢?其实要我说,哥哥们有实力,即便日后没有国公府的背景,也可以平步青云。如果哥哥们不争气,即便祖父您保住了国公府的爵位,也难免大伯父日后给丢了。”

  梁佐微微一怔,见孙女笑的皎洁,圆润的脸颊好像明媚的日光般柔亮,心底有一处柔软被碰了一下,好像没那么悲愤了。儿孙自有儿孙福,如果皇帝想收了他的爵位,就算老三争气了,他现在保得住一时,却不能保得住一世,总会有人顺应天子的意图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针对定国公府。想到此处,他有些豁然开朗,连带着看着梁希宜越发顺眼,这孩子说话真是贴心,每次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这样云淡风轻的样子,让人看了都会觉得心里宁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