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1节(2 / 2)


  赵铁生拘谨地应了声,手探向篮子里的点心,谭盛礼拉住他,“进屋说话吧。”赵家家境他有所耳闻,这般太破费了,他让大丫头自己玩,领着赵铁生进了堂屋。

  进屋后,赵铁生显得愈发局促,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,谭盛礼给他倒茶,茶叶是自己去山里采的,茶味更重,谭盛礼就爱喝这种后味苦的茶,醒脑。

  茶香四溢,带着浮躁的心跟着平静下来,赵铁生垂眸,如实道,“我知道生隐那孩子这边温习功课就经常留意他了,时不时的会找机会考他,感觉他功课突飞猛进,便是那手字都工整有力得多,想来都是谭老爷的功劳,我自十几岁就过了府试,旁人都说我年少有为,前途无量,结果卡在院试这道关卡几十年。”

  回想过往种种,赵铁生百感交集,“人生还有多少个几十年啊,我也是没法了,还望谭老爷帮帮我。”

  见他面露哀戚,神色悲痛,谭盛礼不禁想到自己孙子了,天资聪颖,十几岁就是举人了,照理说考个进士不成问题,谁知心性不坚定,整日与那些沽名钓誉的友人来往,没几年就堕落了,待他醒悟时,已是将死之人了。

  赵铁生的持之以恒是许多人所没有的,这份心性,值得人尊重,他道,“待我看过再说吧。”

  赵铁生小心翼翼地抽出篮子里底部的纸,几十年来,他做的文章不少,他是想全搬过来的,又怕耽误谭盛礼时间,便只拿了些他认为好的文章和诗来。

  有些纸张的字迹已经模糊了,纸张甚至朽了,赵铁生不好意思的解释,“屋子漏雨,有些遭了殃。”

  “不碍事,能看就行。”

  ☆、第16章 016

  文章不少,谭盛礼没有挨着看,院试不考策论,他将与策论有关的文章先搁到旁边,着重翻看与院试有关的墨义,杂文和诗文。

  诗文是院试最难的,他先翻赵铁生做的诗,刚开始速度很慢,连翻几张后,动作快了起来。

  随着他的动作,赵铁生屏住了呼吸,脊背不由自主地挺直,搭在膝盖上的手攥紧了洗得泛白的衣服,目光深邃而幽暗。

  翻完诗文,谭盛礼抽出两首诗,“赵兄的诗颇有东晋陶潜之风,清新恬淡,朴素宁静,但字句不够精炼,读起来略微冗杂。”说着,他叹气,“倒不是说赵兄的诗不出彩,只是院试考卷众多,阅卷官们要在短时间里挑出最好的诗,自然侧重词句精简又富有韵味的诗。”

  院试阅卷共有四轮,最先筛选四门皆作答的考卷,四位阅卷官每人负责不同类的考卷,将不同类作答优秀的考卷筛选出来,然后传递检阅,四门作答全部优秀的会直接通过成为秀才,也有四门考试三门优秀的,这时候就看满榜没,如果还有名额,阅卷官们会商量讨论适当的放宽条件,从次等中择优,赵铁生如果其他三门答得好,应该还是有机会的。

  他如实点评。

  赵铁生面色激动,双手颤抖道,“不瞒你说,前些年我偶然遇到我们府的学政大人,厚着脸请他看过我的诗,他的说法与谭和爷差不多。”那年他院试落榜,心情烦闷,便从郡城走着回家,途径府城城外,遇到学政大人北上便厚着脸皮递上了自己写的诗,学政大人没有见自己,是差小厮传的话,“朴实无华,别有意韵,但太过拖沓。”

  这些年他尝试过精简词句,但效果甚微。

  想不到谭盛礼几眼就看出了关键,他眼睛亮了亮,像看到了最后的曙光。

  谭盛礼以这两首为例,调整顺序,删了些词,改了几个字,赵铁生再看,诗的神韵没变,但意境更为清新自然,赵铁生反复读了好几遍,越读越欢喜,如获至宝似的,“谭老爷,这,这还算我的诗吗?”

  “为何不算?”他并没有做大的改动,意思意境都是赵铁生自己的。

  赵铁生爱不释手,“谭老爷,我...真的...谢谢你。”

  谭盛礼嗯了声,又去看其他,墨义类的文章少数有误,谭盛礼与他提了提,最后是杂文,杂文主考写诉状,有行文规范,他扫了眼就知道赵铁生症结所在,与作诗差不多,用词绵延拖沓,不够缜密,杂文他只看了两张,剩下的没看。

  但赵铁生确实明白了,自己屡考不过的关键不在诗,而在杂文?

  他难以置信地瞪大眼,杂文无非是诉状,他曾阅览过他父亲写的杂文,差别并不大,后来他还借阅过其他秀才写的诉状,在杂文这门,他自认是有些信心的。

  “赵兄。”既是请他看文章,谭盛礼就不会惺惺作态故意奉承,直言道,“文章用词不够缜密,叙事拖沓,许多地方都不够严谨.....”杂文与诉状差不多,既是诉状,就要理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,最忌讳的是越矩,断案的是县衙老爷,孰是孰非县衙会去查,而赵铁生写的文章里,隐晦的暗示要怎么断案...这是大忌。

  秀才写诉状不禁止掺杂私人感情,人非草木孰能无情,但绝不能多出感情外的暗示。

  赵铁生面色如灰,“赵老爷...我...我...”他想说点什么,但又不知从何说起,他明明仿照其他秀才的格式写的,为何会这样。

  看他整个人如霜打的茄子,双眼暗淡无光,谭盛礼道,“我不知道令父的文章如何,杂文这门,赵兄如果没有把握,可以再写几篇文章我瞧瞧,万万记住,断案的是衙门,衙门老爷自有方法查清楚始末,怎么定罪,与我们无关。”

  赵铁生抿了抿唇,喉咙干涩得厉害,谭盛礼把茶递过去,“杂文说难不难,赵兄好生努力,下次还来得及。”

  说实话,谭盛礼也没想到赵铁生的失败在杂文,这些年如果有人肯指点他几句,或许早就过了,只能说造化弄人,追根究底,还是安乐镇的读书人太少了,且固步自封,不愿与人多交流,他又鼓励了赵铁生几句。

  慢慢的,赵铁生平静下来,抿了小口茶,感慨道,“我十几岁成名,那会年轻气盛,便有些恃才傲物看不起人,爱以诗会友,倒不怎么讨论其他,待后来几次都不中,又自觉丢脸,整日读书哪儿都不想去,不怕谭老爷笑话,我自读书起,脸皮就厚过两次。”

  一次是求学政大人指点自己的诗,一次便是今天。

  “赵兄莫妄自菲薄,赠人玫瑰手留余香,亦是我的荣幸。”谭盛礼谦虚道。

  有如此学识却谦逊有礼,赵铁生自惭形秽,不禁纳闷他为什么不考科举,以谭盛礼的学识,科举轻而易举,难道不想入仕只想做个乡间隐士?

  这般想着,不禁愈发敬畏此人。

  短暂的沉默里,门口探进半边身体,大丫头软糯糯的道,“祖父,聊完了吗?”

  约莫没听到他们的声音,大丫头以为聊完了,指着日头,“越来越晒了,大姑说再不出门就晚了。”

  赵铁生放下茶盏,忙起身告辞,“叨扰谭老爷多时,真是过意不去。”他拿出篮子里的点心,“这是一点心意......”

  “赵兄太见外了,同村邻居用不着客气,况且我不曾做过什么,点心你拿回去。”谭盛礼道。

  因着赵铁生考科举,赵家家徒四壁,两个儿子老大不小了也没说亲,他妻子整日与他争吵,闹得鸡飞狗跳,不得安宁,谭盛礼如何好收他的礼,看赵铁生把点心放下,谭盛礼拉住他的手,“有朋自远方不亦说乎,赵兄这般我真的要生气了。”

  赵铁生愣住,谭盛礼将点心放回篮子,说道,“朋友间犯不着讲那些虚礼,赵兄日后如有困惑,尽管来就是了,若次次都携礼进门,我怎好意思啊。”

  “我还能再来找谭老爷解惑吗?”

  谭盛礼点头,“随时欢迎。”

  赵铁生眼角湿润的颔首,在谭盛礼的坚持下,赵铁生将点心装了回去,心下万分过意不去,走出谭家,整个人豁然开朗,和有学识的人聊天,心境平和,受益匪浅,非言语所能形容,走到山脚,他转身回眸仰望,谭家院子静静的屹立在半山腰,后山树木掩映,如深山古寺,底蕴磅礴,神秘大气。

  谭家门口,谭盛礼牵着大丫头往山里去,大丫头喜欢进山无非喜欢花花草草,尤其上次他说过哪些能做入口,哪些能做药材后,大丫头更为感兴趣,没事就央着他去山里。

  绵州地势得天独厚,除了花草,还有许多丰富的药材,谭盛礼边走边给大丫头介绍,待听到他说吃了好,大丫头便不由分说的扯进篮子里装着,药用价值高的更是连根拔起,喜滋滋的模样让谭盛礼忍俊不禁,因着这样,他也动手挖了不少,看病抓药贵,家里备点药材总是好的。

  祖孙两在山里晃悠,时间很快就到了晌午,下山时,篮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药材,大丫头两手满是泥,衣服也脏了,发髻歪歪扭扭的,她问谭盛礼,“祖父,我们明天还进山吗?”

  谭盛礼好笑,“不好说。”凡事以县试为重,他要守着谭振兴他们背书,大丫头跟着进山不方便。